北京白癜风的治疗“争鸣”!“争鸣”!争共鸣!
最近,中国文坛乃至整个中国出了一个大事,天大的事,那就是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中国人素有诺贝尔奖情结,总认为诺贝尔奖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可当莫言获奖了,“大家一拥而上刻苦攻读了(莫言)一阵子之后,发现既没体验到情感的共鸣,更没得到思想的启迪,连语言技巧也没学到什么的时候”(曹长青语),仰慕的劲头就减低了。大有原来也不过如此之感觉。因此,许多著名作家与评论家对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还真不是“吃不到葡萄讲葡萄酸”,就连八百竿子都打不着的我也不以为然。因为,“没体验到情感的共鸣”,文章就读不下去,回头询问曾是诗人且正赶读莫言的妹夫阿保,他说我没读懂,想想也对,一工科男读不懂顶级文学也是完全可能的,于是,急忙返回来强迫自己再读,无奈除了几篇早期作品外通篇东拉西扯胡编乱造,读起来实在牵强附会,故弄玄虚,莫明其妙!不敢苟同,索然无味!我茫然了,后来听到书店里莫言的书出现了严重积压、没几天销售量就又恢复到了获奖前那不畅水平的新闻,蓦地释然了,心想原来大家也如此呀!特别是当听到莫言说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他重要启发、但他也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只读过几页时,我便有点理直气壮起来:什么是经典名著,真就是大家都说好,却从来没人真的去看而一定要放在书柜中装门面的东西。
因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品就一定是好文学显然不对了,因为,获奖的并非都是伟大作家(获奖者中平庸的作家不少),公认的伟大作家并非都获了奖(没获奖的有很多伟大作家)。俄国的托尔斯泰、中国的鲁迅,都是所在国公认的伟大作家,但是他们都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那什么是好文学?有你说流传的便是好文学,我深有同感。可鲁迅先生却强烈抨击其为强者为王败者寇的中国历史论翻板,是强盗逻辑,霍乱、鼠疫和恶性也流传,而且艾滋病这一世纪绝症的流传更是让人谈之色变,你能说它们是好东西吗?显然只能是莫言无语了。那好文学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忠实于生活逻辑(虽然说狗咬人不是新闻,而人咬狗属新闻)的现实主义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可神话小说奇幻小说就不乏有好文学好作品,如西游记与《哈利·波特》系列等等。因此,要我说,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就一定是好文学,大家喜闻乐见的一定是好东西。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首先它是读物,只有引起读者共鸣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只有读者有了阅读的兴趣,读者愿意读喜欢读了,他才会也才能阅读下去,也只有阅读下去不断地阅读下去,才能听到并听完你讲的故事,才能接受你想传达的信息与思想。至于作品的美与善,如果没有就不可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因为“人之初,性本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心崇尚善良崇尚自由崇尚一切美好的东西。真正好的东西大家一看就异口同声地不自觉地一个劲地叫好的,绝不需要待获什么大奖后人们才去寻珍觅宝般地挖他的好。因此,写东西做文学,就是“争鸣”!此争鸣非彼争鸣也,即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争鸣,因为这可能吗有关方面真的愿意成为可能吗?曾记得,去年我写了一篇反思业内存在问题的论文被一国家刊物拟用并复审后收入待编稿件库,最近临了排版被告知再审时领导们对稿件内容争议较大,没批准。其实莫言成功诀窍之一就是大胆地打了擦边球——“我在80年代写的,比如说《酒国》、《十三步》、《丰乳肥臀》这些作品,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社会上我认为的一切不公正的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当然没有上大街去喊口号,也没有在什么样的声明上签名”[莫言语]。不过,我所说的“争鸣”更多的还是争着抒发作者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争着鸣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向往,同时,争着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强烈的共鸣,而且不鸣则已,要鸣则一鸣惊人!语不惊死人誓不休,“雄鸡一唱天下白”!而上述提到的那家刊物临时变卦不肯刊发拙作一切的一切就是拙作说了许多大实话,真的揭露些问题,但它却一定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因此,遗憾之极!难道感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共鸣不正是一刊物所追求吗?当然,许多友指出莫言获奖是因其小说的描写与西方人之“丑陋的中国人”阴暗岐视心理产生共鸣所致却又当别论了!
还是著名评论家曹长青说得对:莫言得诺奖不是坏事。至少掀起了一时抢读莫言的热潮,虽然很快就降到了常温,但关注中国文学读点文学人自然多了起来,笔者虽然莫言读不去没读多少,但倒腾中近日却读了些史铁生(当然,史铁生病逝也近年中国文坛一大事)。也许因自己曾是下放知青的原故吧,我更喜欢史铁生,当然还有梁晓声等。譬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一位“文革”的受害者“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这哪里是什么上世纪北京的故事,分明就是读者自己身边眼前事儿,史铁生真是身残志坚太有生活了!现在招聘用人、选拔提干不都这样?先入为主,为内定者量身定做遴选条件!不是籍借规则来规范行为,而是挖空心思地逃避规则。竞争者个高,就选用矮壮结实的;竞争者雄壮,就苗条骨感的,反之亦然。不要最好的,只选相(xi
ng)好的!说你行说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