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介绍了大肠癌的临床表现,那么大肠癌病人怎么进行诊断检查呢?
鉴于早期病人常常是没有临床的症状的或者症状轻微,所以容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首要任务就是做出早期诊断从而进行有效积极的早期治疗。为此要认真识别并警觉早期症状。近期出现持续性腹痛、腹胀、贫血、消瘦、排便习惯改变、粪便带粘液脓血、腹部能触碰到包块的就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来明确诊断。
对于可疑症状患者,大肠癌检查归类为5大方面。
(1)大便潜血试验。这个检查对大量的普查和高危人群作为初筛手段,对无症状的阳性直肠癌的发现可以达到1%以上。
(2)直肠指诊。这是最常规的检查项目,最直接、简便而且花费少。可以诊断出癌肿的部位、癌肿的大小范围、活动度、距缸缘的距离,对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3)内镜检查。包块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门诊的时候,结肠镜是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的,可以很快做检查,发现肿瘤的大小部位,数目,同时也可以取病检,这是最有效的。纤维结肠镜需要做肠道准备。
(4)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X线气钡双重造影、包括CT,包括MRI,B超,甚至超声内镜。CT作为大肠癌的常规术前检查之一,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转移,转移病变的大小,部位,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癌肿对周围组织器官是不是有浸润,特别是对肿瘤的定位和术前分期有一定指导作用。磁共振也一样,可以了解肿瘤浸润的程度便于术前定位。
(5)血清肿瘤标记物。大肠癌中并没有一个特异性的大肠癌抗原,但是目前常用的癌胚抗原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血清学指标之一,它对于大肠癌的监测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大肠癌如何播散的呢?
我们知道,恶性肿瘤的转移、复发是最重要的特征。它制约了恶性肿瘤治疗的疗效,大肠癌主要有以下5种播散途径。
(1)直接浸润。大肠癌的直接浸润可以沿着肠壁上下纵行扩散,也可以沿着肠壁水平方向呈环形浸润,也可以沿着肠壁深层浸润,从黏膜层、黏膜下层基层突破到浆膜层最后穿透肠壁侵犯邻近的器官。
(2)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大肠癌扩散最主要的途径,它主要是由大肠癌周围的淋巴结播散,甚至达到肠系膜的淋巴结,肠系膜根部的淋巴结,有极个别的可以发生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3)血行转移。肝脏是首先受累和最常见的血行播散器官。癌细胞可以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和体循环,进而可播散至全身导致肺、骨髓和脑的转移。
(4)种植播散。对于穿透肠壁全层的癌肿,脱落的癌细胞会种植在腹腔里面,这是晚期肿瘤的一个主要表现。
(5)神经播散。癌肿也可以侵犯神经周围的间隙,或者神经鞘后,沿着支配大肠的神经播散,这种播散临床比较少见,但是一旦有这种神经周围的播散,提示病人的预后是不好的。
大肠癌如何分期?
大肠癌临床分期主要目的是了解肿瘤的发生程度,也便于医生拟定治疗方案以及估计预后。目前大肠癌分期主要有2套标准,包括Dukes分期和国际抗癌联盟的TNM分期。我们在大肠癌里更习惯用Dukes分期。
Dukes分期把大肠癌分为A、B、C、D四期,A期主要是指癌肿瘤局限在肠壁,A期里又分A0,A1,A2。A0主要是肿块局限在黏膜层,A1就是侵及到黏膜下层,A2就侵及到肌层。B期就是穿透肠壁,但是没有淋巴结转移;C期就是不管浸润的范围,一旦有淋巴结转移,统一称为C期,C期也分为C1和C2期,C1主要是淋巴转移至肿块附近,C2主要是转移到肠系膜的根部;D期就是侵犯到浆膜层,直接侵犯到周围脏器,而且有远处比如说肝脏有转移。
大肠癌如何进行治疗呢?
我们知道,对于不同阶段的大肠癌,治疗方案不一样。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以姑息手术或者内科治疗为主,然后综合应用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手段;对于早中期大肠癌,原则上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包块保肛门的Dixon手术和不保肛门的Miles手术。
早期手术主要有2点,第一个就是进行局部切除,第二个是腹腔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局部切除适用于早期瘤体较小的,局限于黏膜层或者黏膜下层,分化程度很高且基底部较小的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技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有很大优势,手术视野清晰,操作可以精确定位的优点,手术切口小,出血少,对病人身体机能损伤小,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同时住院费用也没有明显增加,这是目前临床上积极广泛开展的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