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结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例颈部包块的寻根溯源 [复制链接]

1#

作者:赵璐璐盛建国刘怡何峥郭佳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院

=====================================

病例1*××,男,64岁

主诉: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胀闷为主,稍有疼痛,自觉颈部有勒索感。

专科查体:右侧颌下区膨隆,皮肤表面无红肿,可扪及包块约为3cm×1cm,质中,活动度可,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明显压痛,无面瘫症状。

主要临床化验结果:

医院:-09-09糖类抗原50(CA50):1.03U/ml;糖类抗原(CA24-2):2.55U/ml;甲胎蛋白(AFP):1.08ng/ml;癌胚抗原(CEA):1.51ng/ml;糖类抗原72-4(CA):5.04U/ml。均为(-)。

超声检查:右侧颌下腺内见片状低回声区,范围约26mm×14mm,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CDFI:其内血流信号较丰富,呈“树枝样”分布(图1、2)。

图1

图2

超声造影:经肘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vue)4.8ml,第14秒团块开始增强(正常颌下腺组织第11秒增强),第19秒达峰,第26秒开始缓慢消退。团块呈不均匀的低增强,增强后边界较清楚,周边未见环形增强(图3)。

图3

分析:此例颌下腺团块,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回声均匀,血供较丰富;团块内造影剂进入和消退缓慢,呈不均匀低增强,可排除肿瘤性病变,符合慢性炎症改变。

超声提示:考虑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可能,建议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

介入超声:在CDFI引导下避开血管,以18G全自动活检针穿刺进入右侧颌下腺低回声区内,取出2cm长组织标本2条,送检(图4)。

图4

病理结果:

镜检:涎腺导管及腺泡周围见较多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图5)。

免疫结果(X-):上皮:CK-pan(+);淋巴细胞:CD20(部分+),CD3(部分+),Ki-67(生发中心高表达)。浆细胞:CD(+),MUM-1(部分+),IgG+细胞≈80个/HPF,IgG4+细胞≈40个/HPF。

诊断:(右侧颌下腺结节)符合慢性硬化性涎腺炎,结合免疫组化结果:IgG4+浆细胞>10/HPF,IgG4/IgG>40%,不除外IgG4相关性疾病,请结合临床。

图5

病例2顾XX,男,66岁

主诉:患者5月前(.5)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颌下无痛性包块,进行性增大。

专科查体:右侧颌下区扪及一质韧包块,约为5cm×3cm,椭圆形,边界清楚,质中,活动度可,肤温正常,无色素沉着。

(.07.08我院)颈部软组织和淋巴结MRI增强:右侧颌下(Ib区)占位,考虑巨淋巴结细胞增生症,请随访(右侧颌下见卵圆形异常信号,约2.5cm×4.5cm,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血管穿行,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晰)。

超声检查:右侧颌下腺内见低回声团,大小约40mm×19mm,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其内血流信号较丰富,PW:测及高速高阻的动脉频谱(Vmax=49cm/s,RI=0.82)(图6、7、8)。

图6

图7

图8

超声造影:经肘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vue)4.8ml,第10秒团块开始增强(与正常颌下腺组织同步增强),第17秒达峰,第20秒开始迅速消退,第25秒团块内造影剂消退呈均匀性低增强。团块呈均匀的高增强,消退较快,增强后边界较清楚,周边可见环形增强(图9)。

图9

分析:此例颌下腺团块,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回声不均匀,血供丰富,疑为良性肿瘤;团块内造影剂同步进入和快速消退,呈均匀的高增强,见增强环,考虑淋巴瘤不除外。

超声提示:考虑淋巴瘤不除外,建议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

介入超声:在CDFI引导下避开血管,以16G全自动活检针穿刺进入右侧颌下腺低回声团内,取出2cm长组织标本2条,送检(图10)。

图10

病理结果:

免疫结果(X-):肿瘤细胞CD20(+),Bcl-6(+),Bcl-2(+),CD10(-),Ki-67(热点区20%+),MPO(-),CD3(-),CD5(-),CyclinD1(-),CD23(标记不理想),CD30(-);滤泡树突细胞CD21(+)。

诊断:(右颌下淋巴结穿刺组织)符合B细胞淋巴瘤,结合免疫标记结果,首先考虑为滤泡性淋巴瘤,1-2级。

后续检查及治疗:

PET-CT:右侧颌下见一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约4.2×2.2cm,FDG代谢异常增高,SUVmax=8.4;两侧颈浅、右侧颈后三角、右侧下颈深以及右侧腋尖见稍增大或肿大淋巴结影,短径约0.5-1.0cm,FDG代谢异常增高,SUVmax=1.9-11.3。

检查结论:右侧颌下肿块以及两侧颈浅、右侧颈后三角、右侧下颈深、右侧腋尖淋巴结肿大,FDG代谢异常增高,结合右颌下病灶穿刺活检病理:考虑淋巴瘤累及。

治疗:于.07.24、.08.15、.9.5、.9.26行4次静脉化疗,具体方案为:安道生0.8+d1表柔比星60mgd1+盖诺针40mgd1,q3w,化疗后患者无明显不适,无骨髓抑制。

讨论分析

慢性硬化性涎腺炎(chromicsclerosingsialadenitisofsalivarygland)

又称küttner瘤

是一种涎腺功能进行性丧失的疾病,目前病因并不明确,可能为感染、结石、结构发育异常、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所致。

超声:早期及中期显示腺体回声局灶性或弥漫性轻度不均,血流较丰富。晚期腺体质地较硬且缩小,弥漫性回声增粗、增强、不均,可见较多条状强回声,呈“地图状”。与正常涎腺组织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血流减少甚至消失。

超声造影:涎腺炎大多数增强晚于周围正常涎腺组织,与周围正常涎腺组织增强程度相比呈不均匀性低增强,呈向心性增强,增强后边界欠清,周边未见增强环,肿块无增大。

淋巴瘤(lymphoma)

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有淋巴组织的器官的一种肿瘤。按其组织学表现分为霍奇金淋巴结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前者男性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20-39岁,60%发生于颌下腺;后者女性多见,发病高峰为60-69岁,60%发生于腮腺。

超声:涎腺内单个或多个实性结节,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呈低回声,部分接近无回声,边界清楚,包膜回声连续,部分内可见淋巴门结构,皮质明显增厚,髓质变薄或消失。团块内血流信号丰富。

超声造影:涎腺淋巴瘤增强早于或与周围正常涎腺组织同步,呈均匀或不均匀性高增强,部分周边可见环形增强。

鉴别诊断

总结

慢性硬化性涎腺炎和淋巴瘤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声像图上有一定的特征,但仍需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表现来进行明确诊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