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Qi过去十年,癌症治疗已取得显着进展,利用单克隆抗体(mAb)阻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免疫检查点已被证明在不同类型肿瘤的部分患者中引发持久反应,但PD-1mAb重振T细胞的效应状态和抗肿瘤活性的详细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D-1+耗竭前体T细胞(TPEX)和树突状细胞(DCs)在aPD-1抗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其中,TPEX可作为aPD-1反应中提供治疗反应性效应细胞的来源,传统I型树突细胞(cDC1s)可通过抗原呈递给CD8+T细胞并分泌IL-12以激活CD4+T细胞及其向Th1极化,进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最近的数据表明,患者中的TPEX-DC共定位与多种肿瘤类型的良好预后相关,这些发现提示肿瘤微环境(TME)内T细胞与DC串扰可能有助于引发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年1月18日,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RonyDahan团队等在Cell杂志上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Bispecificdendritic-Tcellengagerpotentiatesanti-tumorimmunity的文章,他们通过对肿瘤微环境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来识别限制aPD-1治疗所涉及的DC相关途径,证明cDC1s和T细胞之间的串扰对于有效的aPD-1介导的抗肿瘤反应至关重要。基于这些发现,他们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促进PD-1+T细胞和cDC1s之间物理相互作用的双特异抗体(BispecificDC-Tcellengager,BiCE),并证实该抗体可促进有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该团队首先对只接受aPD-1治疗的荷瘤小鼠及对照小鼠引流淋巴结(dLN)、脾脏和肿瘤中的CD8+T细胞进行scRNA-seq分析,观察到CD8+T细胞分泌的cDC1s趋化因子Xcl1在早期高表达,随后利用Xcr1-iDTR小鼠评估cDC1s耗竭对aPD-1疗法的影响,aPD-1mAb对肿瘤的显著抑制作用在注射DTx诱导cDC1s耗竭后完全丧失,支持cDC1s与CD8+T细胞的相互作用对有效抗肿瘤反应的重要性。基于此,他们设计了一种双特异性抗体(BiCE),其中一个Fab臂结合cDC1s表面分子CLEC9A,另一臂结合PD-1阻断其与PD-L1相互作用,给小鼠注射BiCE后24小时可观察到肿瘤dLN中cDC1-T细胞结合体频率增加,这群CD8+T细胞的IFN-γ、CD69表达水平以及肿瘤杀伤能力提高,且BiCE可引起侵袭性的Lewis肺癌和B16F10黑色素瘤的肿瘤生长速度和体积显着降低。值得注意的是,BiCE可产生强大的“远隔效应”,不仅在注射部位,还可明显控制远处病灶的肿瘤体积,此外,在手术切除原发黑色素瘤后,给予BiCE还能显著限制肺转移。为了更详细地表征BiCE如何促进抗肿瘤免疫,该团队评估了IFN-γ和IL-12的表达水平。与aPD-1单一疗法相比,在注射BiCE后cDC1-T细胞结合体表现出显著升高的IL-12和IFN-γ,说明BiCE可介导高效促炎DC-T突触的特征。对获取的BiCE或aPD-1mAb单一治疗的B16F10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进行分析发现前者引起CD8+T细胞增加而调节性T细胞频率降低,对这些T细胞的scRNA-seq分析结果显示BiCE使TILs成为更具促炎和抗肿瘤的表型,在其他类型荷瘤小鼠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综上所述,这项工作证明TME内T细胞与cDC1s间的串扰对于抗肿瘤反应至关重要,开发出的新型双特异性抗体通过桥接免疫细胞,增强了有效抗肿瘤免疫所需的通讯途径,不仅对原发瘤,还能对远处病灶显示出持久且显著的抑制效果。原文链接: